李開屏老師與《貴妃醉酒》

李開屏老師與《貴妃醉酒》
04-23-2003 在時代國粹〖時代國粹京劇論壇〗發表

在網上很高興看到<戲迷知音>兄將李開屏老師談藝的文章登出。我幸有機緣在數年前於紐約二胡名家張似雲先生家中得識來美探親的李開屏老師,並向他學戲請益,他教我的第一齣戲就是《貴妃醉酒》。在向李開屏老師學戲前我也和許多老師學過戲,但從沒有如向李開屏老師學戲時那麼累,因為李老師對身段、基功,手、眼、身、法、步的要求非常高,一個動作未到位李老師便反复示範、不厭其煩的更正我,他並非因為我是票友而對我要求降低輕鬆過關。李老師對藝術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真令人折服也令人害怕。因為李開屏老師演戲的風格乃承襲王瑤卿老先生 “文戲武唱、武戲文唱”的精神,因此他的戲都要求 “有東西、有內涵”來呈獻給觀眾。未學《貴妃醉酒》前並不知道這戲的難度有多大,以為“下腰”、 “臥魚兒”能過關就成了,而李老師教我的《貴妃醉酒》光是《百花亭》那場就使我上氣不接下氣,僅出場的六句四平調就有半圓場、小圓場、轉身蹲步亮相、轉身背扇等動作。我也曾對李老師提出疑問,為什麼看梅大師的電影及一些演員演的《貴妃醉酒》都沒李老師的《醉酒》繁複?李老師對我說明了他這齣戲的師承及掌故,當時他在戲校時因年幼膽大也曾直問過老恩師王瑤卿老先生, “為什麼《貴妃醉酒》不向梅蘭芳學,要向章小山老師學?”,王瑤卿老先生苦口婆心的解釋,梅蘭芳的《醉酒》隨著年齡體會由繁化簡,且氣質、派頭都是一時學不來的,要打好基礎就得向章小山老師學紮實的功夫,王瑤卿並說“不會唱《醉酒》、《思凡》不能算好旦角”。

後來在典籍中才得知《貴妃醉酒》原出於昆部之《醉楊妃》且有繁重的唱作,改為皮黃後乃是為“刀馬旦”應工,民國後分類為“花旦”戲,四大名旦及各名家皆擅演此戲,但梅大師進行了精工整理,去蕪存菁的改革而今成了梅派經典之一。所以《貴妃醉酒》有繁重的身段、做表乃是有其傳承的,而學過了這齣繁重“功夫戲”,對其他戲的身段自然也有相當大的助益,所以為什麼王瑤卿要以這齣戲為首屆中戲高材生打基礎了。李老師常說演《貴妃醉酒》不論那個路子,一定要掌握貴妃娘娘的身份、心情,及醉時的神態,不能脫離美字,因為要顯出楊貴妃是 “醉美人”。李開屏老師對藝術思路也相當開通,他並不希望他學生演戲是完全照他的依樣畫葫蘆,他鼓勵我吸取各家之長,適己則用。並提醒演戲時 “美、媚、穩、帥、脆”要常記心中。

李開屏老師平時是不太善於言詞的,他雖是北京人又久居天津但卻沒有“京油子、衛嘴子”的特長,可以說是有些木訥的個性,但一談戲、聊戲就如行雲流水一發不可收,平時腰疼、腿痛、骨刺增生一直困擾著他,但說戲示範時卻把病痛拋到九天雲外,圓場、翻身、臥魚兒照走不含糊。除了向他學了《貴妃醉酒》外,我還學了《拾玉鐲》,李老師這戲師承肖長華、筱翠花,這個正統路子比一般的出國節目、哄洋人的路數真有天壤之別,實在珍貴,由於李老師年輕時學的紮實一招一式清楚明白,人物內心感情條理分明,看李老師說戲就如同看一部絕版的活教材。因我離著李開屏老師太遠無法常年和李老師學戲十分遺憾,平時只有用書信、電話交流,我演出過後的帶子也會寄給李老師指正,李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指出那些不足,往往怕電話說不清,李老師又寫來厚厚的信仔細分析解說。

年輕時的李開屏在與著名女老生張文涓、名武生李元春等合組“北京青年京劇團” 時就常貼《拾玉鐲》、《貴妃醉酒》雙出為其特色,這沒有過硬的基功是難辦到的。當我和北京的內行前輩談到李開屏時,他們第一反應,幾乎都是“年輕時真漂亮、扮相多美呀!”,現在中國戲曲學院還保有李開屏老師年輕時演《貴妃醉酒》的劇照。而李老師對其年輕時的美貌一些也不眷戀,總是淡淡的說: “誰都有過年輕的時候”。年輕貌美曾帶給李開屏老師風光,相對的也招來許多麻煩、痛苦。一次次的運動便一次次的摧殘著風華正茂的李開屏,歷經多少人生的悲歡離合都沒將李開屏打挎。李開屏輾轉落戶天津卻 “幾次要起份兒往海河裡跳”李老師曾感傷的對我說。而不善阿諛奉承的李開屏在天津團時,他的拿手戲《貴妃醉酒》卻無法輕易露演,反而退休後多方來請其演出。當然這一代藝術家的悲劇,李開屏只是其中之一。可喜的是李開屏老師對京劇的熱情從未降溫過,雖近古稀之年仍天天吊嗓、練功,更有一群可愛、真摯的學生常繞在其身邊。

By: 何明原

時代國粹收錄本文

京崑戲迷網收錄本文

咚咚鏘收錄本文

探藝雜談

附:李开屏老师谈《贵妃醉酒》
http://www.dongdongqiang.com/ltjc/581.htm
戏迷知音

4月19日,我們玲瓏電腦工作室拜訪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開屏老師,李老師曾經是中國戲曲學校的第一屆學員,是王瑤卿先生的弟子,她的演出風格皆宗王派,李老師有深厚的功底,唱、念、做、打皆佳,她的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玉堂春》《拾玉鐲》《李慧娘》等。特別是她的《貴妃醉酒》是有別與梅派與小派的風格,王派的唱腔章小山的表演,堪稱梨園精品。我們初見李開屏老師,覺得她是很和藹的老人,有著老藝術家特有的氣質與風度,李老師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給我們耐心地講起戲來,話題還是從她的《貴妃醉酒》談起了……關於這次採訪,我們將根據現有影像資料,綜合梅蘭芳、陳永玲、李開屏、夏達華的四個版本的《貴妃醉酒》,另寫一篇“千嬌百媚話《醉酒》 ”的文章,這次我們先把李開屏老師的文章整理出來,提供給大家欣賞。 《貴妃醉酒》的記憶與體會記得在1950年剛建中國戲曲學校時,王瑤卿先生一再向史若虛校長提出:“一定要設法找到章小山先生,別的戲我都不要,我只要他一出《貴妃醉酒》”。據王先生講:章小山先生對藝術有著一種執著,為了塑造好這個貴妃形象,真是嘔心嚦血。王先生後來回憶說:在1902年慈嬉太后從西安避難回到北京以後,清宮廷重新建立了“昇平署”選取民間著名藝人進宮充當“供奉”,名為“教習”,實質是為皇親貴族演戲,那時候有譚鑫培、陳德霖、侯俊山、汪桂芬等人入宮演出。到1904年,王瑤卿先生與陸華雲、瑞德寶、金秀山、錢金福、龔雲甫、時小福等人先後被選入宮演出。在王先生被選入宮時,正值“福壽班”演出,當時的章小山先生是不“下海”的著名票友,經常請教於王先生的門下,王先生進宮演出時候,章小山先生也經常跟隨著出入宮中。王先生一再提到,章小山先生進出宮的目的不是為了演出,實際是為了研究體驗宮中那些“梳旗頭”的各種人物的生活,特別是嬪妃娘娘們的內心深處的甜酸苦辣,為塑造好楊玉環的藝術形像打下堅實的基礎。王瑤卿先生特別強調:“章小山先生把楊玉環這個人物的內心活動及思想情緒的變化研究很透徹,所以他的《醉酒》功底紮實,有真功夫,有絕活,拿這齣戲給學生們打基礎,是再好不過了。” 在王先生的極力推崇下,大概是在第二學期,學校請來了章小山先生,在我們第一屆學員中,選了我和其他幾個學生,到章小山先生教課的班學習《醉酒》。章小山先生教戲,不是先教《醉酒》的唱、念,而是先教我們練三個“聞花”的“臥雲”和三個“叼杯”的“下腰”以及醉眼、醉神、醉態、醉步等,先生說:“這些基本功練不紮實是學不好《醉酒》的”,又說:“你們太年輕,就是學會了也不等於全會全對,你們也只能把這個戲的“路數”拿下來,而真正能體會楊貴妃內心深處不斷變化的複雜情緒並把它表現出來,實在不容易,這個需要你們在舞台上的不斷磨練與實踐,再加上對生活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成熟,才能真正把這個人物演好,最起碼要在你們30歲以後。”聽到先生的話,再看到《醉酒》那優美的舞姿,動聽的唱腔,我深深地愛上了這齣戲,這齣戲必須要求演員有過硬的基本功,可以說它是一出很完美的旦角“功夫戲”。章先生給我們練“聞花”的“臥雲”和“叼杯”的“下腰”的功夫是非常苦的,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他也特愛“材”,看到我勤學苦練及經常練“私功”,便把《醉酒》的藝術精華不斷地耐心地傳給我,我第一次在校彩排及以後的對外演出,得到觀眾的認可了,雖然觀眾叫了那麼多的“好”,而章先生只是說“數”有了,人物塑造還差的很遠。同時鼓勵我在這個基礎上要不斷地加深對人物的刻畫,再加深基本功的磨練。在先生嚴格要求的同時,又對我的這個《醉酒》進行了加工,使之更加完美。 1955年,我很榮幸地參加了“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週年”的電影拍攝工作,在拍攝《貴妃醉酒》的時候,我扮演宮女,在拍攝現場,我特別注意觀察梅先生的表演,給我很大的啟發,在後來拍攝的《洛神》中,我又扮演了其中一個十二個月神,在這幾個月的接觸中,我如痴如醉地去觀察梅先生的表演,而梅先生那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生活態度也令我們欽佩,他對我們這些學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由此我感受到:在藝術和生活道路上,真正能做到“虛心”是多麼可貴呀!通過多年的舞台實踐與生活閱歷以及逐漸成熟的錘煉,確實好多年以後才逐漸體會到一些楊貴妃那雍容華貴、瀟灑大方又內心空虛的那種感覺。從楊玉環出場的開始就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她的一出場猶如一朵盛開的牡丹花,雍容、端莊、華麗,在古典四大美人中,楊貴妃就是以“醉美人”著稱的,從內宮到百花亭,一路上所見所聞的景物如:皓月當空、經過玉石橋、看鴛鴦戲水、看長空飛雁,還有後面的醉步、聞花、叼杯等,都是通過繁重的舞蹈身段來表現細膩的思想變化的,章先生一再強調了三次叼杯的不同心理狀態:悶飲、煩飲、狂飲,層次要分明,要把借酒消愁,愈來愈沉醉的狀態表現出來,通過這三飲飲酒,抒發了被君王冷落的淒涼心情,直到大醉才從內心深處發出“人生在世如春夢,且自開懷飲口盅”的哀怨。總之,要從一聽說皇上駕臨西宮開始,就要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抑鬱、失望、嫉妒的心理,要有層次地抒發出被君王“明誇暗棄”的哀怨與失落,這樣才能在最後楊玉環在極度怨恨之中還宮時候,給觀眾留下思考與回味。 《貴妃醉酒》是一出典型的中國古典歌舞劇,在舞台上流傳了一百多年,這齣戲巧妙地通過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宮廷的生活細節,深刻地揭露了被禁錮與被玩弄的古代女性的苦悶與淒涼。經過幾代藝術大師的千錘百煉,已經成為一出不論從表演還是藝術品位,都成為梨園的精品佳作了。我經過若干年的實踐和揣摩,也品味到了當初章小山先生所談及的話語,從會,到對,再到精,這一步步的進步,確實是很艱辛的,儘管我對這齣戲中塑造的楊玉環形像有了點滴的藝術見解,但仍有欠缺與不足的,前輩的諄諄教誨將永遠激勵著我攀登藝術高峰。

 

1993年2月 本贴由戏迷知音于2003年4月21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